华图教育-第一公务员考试网

0553-4813916
0553-3831519
芜湖分校
【导读】1.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任何细节的失实,都是新闻工作的失误,都是新闻工作者的耻辱。唯有传媒和传媒人自身首先明荣知耻,方能在传媒上褒荣贬耻,激浊扬清。与此同时,亟须建立长效机制,以刚性的制度防假于未然,把虚假新闻杜绝于萌芽状态。

对于《新闻记者》和吕怡然自己来说,每年的“十大假新闻评选”也承受了各方面的压力,各种关系网在“评假”时都或明或暗地发挥作用,希望不要把假新闻评上去;也有的领导认为《新闻记者》作为上海市的地方媒体不要过多干涉外地媒体的事情。“这些都是很为难的事情。但八年来‘年度十大假新闻’没有退缩,绝大部分评选都是经得起检验的。”吕怡然说,“希望藉此为记者的工作敲响警钟。”

6.2009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一些文化界的政协委员对某些媒体发起“攻击”,成了政协会上的“另类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主持人倪萍在谈到一份杂志对她所做的报道时,颇为愤慨地说:“除了我的名字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据说这是一份发行量极大,名气不小的杂志,曾经两次报道倪萍,每次都有5000余字,但是从来就没有采访过她。倪萍对此不满,而编辑还劝阻她:“您别起诉我们了,我们说的可都是您的好话呀。”

无独有偶,同为政协委员的歌唱家郁钧剑听了倪萍的“控诉”马上表示,他也遭遇过类似的事情,也是那本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介绍他和妻子如何相亲相爱,但是,“除了我和我爱人的名字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看完文章我自己都觉得肉麻。”同样,编辑部给郁钧剑的答复也大言不惭:“文章是我们编的,可都是说您好话的呀。”

而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的“待遇”也很惨,他说曾有媒体绘声绘色地报道他带一个受资助的孩子出国,他女儿又如何经营着一家大型文化公司。姜昆说,“连我都不知道,记者就报道了,令人哭笑不得。……我劝这些人自重!”

政协委员们不约而同地指斥传媒的虚假报道并非巧合。这恰恰表明,有些传媒全然无视新闻真实性原则,践踏职业道德,挑战职业规范,已经到了明知故犯、为所欲为的境地。诸如此类的现象早已发生,并仍在不时地出现,只不过在政协会议上,文化界名人云集,展开了一场“集体控诉”罢了。那些惯于和善于造假的记者编辑,荣辱不分,是非颠倒,把编造故事和新闻报道完全混淆,把弄虚作假移花接木当作家常便饭,根本就没有羞耻感、责任心。

可惜,尽管时常听闻有人抱怨这些传媒的肆意造假,他们却一如既往我行我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事人并未真的诉诸法律,甚至也未向主管机构举报投诉,致使造假事件每每不了了之。何况,有些造假确实“都是说好话呀”,似乎并未侵害他人的名誉,告他什么呢?于是,客观上便是宽容纵容,为虎作伥,导致虚假新闻报道没完没了、无休无止,传媒的公信力遭受莫大的损伤!

7.新闻贵在真实和客观,这是新闻界的金科玉律,也是新闻从业人员和媒体机构应该恪守的基本准则。然而,时有发生的虚假新闻却让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人在搞虚假新闻?为什么要炮制虚假新闻?炮制虚假新闻的媒体及记者,其客观公正何在,其职业道德何在?

应该看到,在媒体的市场化浪潮中,一些新闻从业者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践踏职业道德底线,或捕风捉影、胡编滥造地传播尚未被证实的小道消息,或无中生有,凭空炮制出能够引发轰动效应的“独家新闻”。在某种程度上说,产生虚假新闻的根源是媒体的商业化追求。一些媒体在竞争中被蒙蔽了良知,经营意识增强的同时道德意识却在逐渐减弱。它们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制造轰动效应,为了追求高点击率,在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放松了对新闻的把关。被视为新闻的生命的“真实、准确”,成了次要甚至可有可无的摆设。这种蓄意炒作的方式,不仅违背了媒体的基本职业操守,也给自身的公信力造成了严重损害。虚假新闻泛滥的背后,显示出的是千疮百孔的媒体信用。而信用的缺失则在受众中引发“破窗效应”,当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地发现,新闻媒体也存在着“说假话”、“乱说话”的情况时,媒体公信力也轰然坍塌。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安徽人事考试网 芜湖人事考试网

(责任编辑:芜湖_艾梦婷)

经典图书

  • 安徽省考教材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

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