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第一公务员考试网

0553-4813916
0553-3831519
芜湖分校
【导读】1.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任何细节的失实,都是新闻工作的失误,都是新闻工作者的耻辱。唯有传媒和传媒人自身首先明荣知耻,方能在传媒上褒荣贬耻,激浊扬清。与此同时,亟须建立长效机制,以刚性的制度防假于未然,把虚假新闻杜绝于萌芽状态。

3.中国网民数量已突破3亿,上网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打开电脑接收邮件、浏览信息、查阅资料等等。但是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也害人不浅,让人防不胜防。

最新的例子是2009年2月中旬吵闹的“房地产列入十大振兴规划”的假消息。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和网站纷纷转载,股票市场的房地产板块也闻风而动。深究这一假消息的传播链条,可以看出,始作俑者还是网络。从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对成思危的采访中可以看出,成先生也是从有关网站看到这样的消息,然后在和他的学生交流中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来被媒体获知讲课内容,再附以“名人效应”传播,这是一个互相加深、相互影响的过程。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只剩一个行业就齐全时,无疑会引发大家的猜想,因为房地产与经济的关联度比较高,所以假消息有了传播的假设空间,而媒体刻意找名人炒作无疑放大了这种作假倾向。而权威消息的缺乏也是假消息乘虚而入的因素。和其他产业振兴规划的报道不同的是,所谓的房地产振兴规划始终没有来自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消息,同时所有的首发报道也非来自权威主流媒体,除了成思危相关言论的报道外,还有一家媒体声称他们得到了住房和城市建设部某官员的证实。

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宣传处处长侯召迅曾撰文指出,个体炮制+小众追捧+网站失察提供平台甚至直接造谣并推进传播+大众轻信盲从+广泛传播,最终形成了虚假新闻信息的舆论场。

在规范网络虚假新闻的同时,也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即限制了网民发表言论和发布真实新闻的的自由,那就等于“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有时候,网络上流传一条假消息也许传播面还不是很大,如果传统媒体也参与进来,降低判断采集信息的标准,势必会引起更大的混乱,丧失公信力。

4.近年来,报纸上“纠错”式新闻屡见不鲜,且大有增多的趋势。这个现象既让人喜,也让人忧,喜的是,它反映了我们国家新闻事业的活跃,出现虚假新闻就有人出来澄清、纠正,不使谬误继续传播;让人忧的是,“纠错”式新闻增多,说明需要纠正的虚假新闻还很多,有媒体刚刚刊登的消息,很快就有别的媒体出来纠错,称前者报道有误,是虚假新闻。如:

2008年12月13日,北京有媒体刊登消息《南北大众年底可能暂时停产》。文中说,“上海大众将从本月中旬至明年1月初停止整车生产半个月;与此同时,一汽大众也传出了将暂时停产的消息。”第二天,新华社就播发专电称《传言有误,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不会停产》。消息中说,“记者14日电话采访了这两家企业,回答说消息不准确,两家企业目前都在正常生产,不会停产。”

2009年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登消息说:“北京市今年不会征收机动车排污费”。消息称,“此前有媒体报道,北京市环保部门透露,今年北京市将征收机动车排污费,并将适时召开听证会,听取各方意见。”而“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日前证实,到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尚未发布任何有关机动车排污费的政策规定,北京市2009年也没有此项安排。”  

 

2009年1月7日,北京一家报纸刊登报道称,“针对媒体报道‘住房公积金用于汽车消费’的消息,记者多方核实,最终了解到——住房公积金买车,这事不可能。”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安徽人事考试网 芜湖人事考试网

(责任编辑:芜湖_艾梦婷)

经典图书

  • 安徽省考教材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

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