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公务员考试网2007-2011年度国考行答案解析——言语理解与表(4)
2011-09-28 09:45 安徽公务员考试网 作者:芜湖华图 来源:芜湖华图【导读】析:由“这些博物馆却很寂寞”可知,句意是说参观博物馆的人很少。“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词义过重,排除D项。“人迹罕至”形容荒凉偏僻的地方,用来形容坐落于高校里的博物馆不恰当,排除B项。由“至于说到免费开放和惠及民众”可知,高校博物馆当前是收费的,基于各种原因“免费开放和惠及民众”还遥遥无期,因此这是个很“遥远”的话题,而并非说这个话题关注的人很少,很生僻,排除A项。故本题答案为C。
16.【答案】B。解析:第二空需要填的是一个修饰“传说”的成语。由“不是……而是……”前后句子之间构成逆对应关系可知,这里应是表示传说的不可靠。“扑朔迷离”指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楚。看不清楚并不代表不可靠,所以排除C项。“空穴来风”这个成语比较特殊,原意为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故有“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的说法。后常被误用作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甚至有部分字典也接受了这一用法。但是在考试中出现,通常仍应按原意去理解做题。据此排除D项。第一空中,修饰“年表”这一对象,通常侧重的是准确与否,而非细致还是粗糙,故本题选B。
【考点点拨】 子虚乌有:指虚构的或不真实的事情。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17.【答案】B。
18.【答案】C。
19.【答案】A。
20.【答案】D。
21.【答案】A。
22.【答案】A。解析:文段论述了热带森林已经被严重破坏,温带森林大部分也有相同的遭遇,且容易被人遗忘,因此应加强与重视对温带森林的保护,A为正确答案。
【考点点拨】 题目要求回答“作者的意图”,即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而不仅仅是“说明”、“分析”、“强调”,这类描写生态破坏的文章一般是“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
23.【答案】B。解析:“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颜色”,意思是任何一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选择及取向,再联系后文的“方向与成果”,B项“价值取向”最符合文意。
【考点点拨】 “颜色”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示某种借代义,暗含某种倾向。如有色眼镜,表示的是看待人或事物所抱有的成见。又如,举白旗,表示的是选择投降。再如,颜色革命,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系列发生在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所以,在看到“颜色”这个词语或表示色彩的词语时,考生需联想到它的借代义,结合相关颜色词语的背景知识来理解文段含义。
24.【答案】D。
25.【答案】C。
26.【答案】D。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传统的动物资源保护措施存在的缺点,然后指出生物技术新成果的问世,为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开辟了新途径。故文段主要介绍的是生物技术的进步对动物资源保护的积极影响。本题答案选D。
【考点点拨】 文段论述的是“动物资源保护”,A项“动物物种多样性”仅是“动物资源保护”的一项内容,排除A。文段提到传统资源保护措施的缺点是为了引出新的保护途径,B项非文段重点。C项因果倒置,应该是生物技术新成果的问世为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27.【答案】C。
28.【答案】C。
29.【答案】A。解析:通读全段可知,文段论述的主题是土著音乐,前面介绍了土著音乐的具体表现形式,后面提到土著音乐是音乐“根源的根源”,可知,文段的论述主体为土著音乐,排除B、C。D项,文段提到“根源”、“根源的根源”,故接下来应当继续向前追溯,这个根源的根源是怎么来的。故本题答案为A。
【考点点拨】 做此类题目首要的就是要把握文段的主要意思,只有从文段全局的角度来看问题才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正如本题,如果考生真正读懂了文段,知道文段从始至终讲的都是土著音乐,就不会被错误选项所迷惑了。
30.【答案】C。
(责任编辑:芜湖_艾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