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热"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2013-11-19 09:04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来源:安徽公务员考试网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同步安徽公务员考试网提供以下国考报考条件信息:"国考热"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更多关于安徽公务员考试网,国考报考条件的内容,请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网/芜湖公务员考试网!
安徽公务员考试网(https://wuhu.huatu.com/)为您发布"国考热"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2014国考交流群: 243571327。最近,看到了一些“国考热”的数据,感叹之余,也不能不想到它对大学教育的诸多负面影响。
从1994年开始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到2014年正好20年,报考人数也从4400人增至152万人,20年间不仅是人数涨了344倍,每年的报考总人数也连创新高,报名与招录职位的平均比例更是达1000:1,甚至出现9411:1的壮观数字。问题在于,近几年,参与报考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包括研究生)所占的百分比从来没有少于60%。
众所周知,“国考热”高烧不退是社会发育不全,市场化程度不高,改革力度不够的反映。在当下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应届毕业生热衷于“国考”确有多一个渠道、多一种选择的无奈和考虑。但任何的选择一旦成为手段,特别是出现所谓“不经历国考,人生不完整”的戏谑性追求之后,它的负面作用就会被放大、凸显,进而影响到大学的选择、走向和基本定位。
现在看来,“国考热”对中国大学的影响首先是历史性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它影响了中国大学重回正轨。1917年1月9日,正式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在就职典礼上说:“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料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在此之前,有“最后一个国学大师”之称的章太炎也说过:“儒家之病,以富贵利禄为心。”(《诸子学说略》)他要求“宗孔氏者,当沙汰其干禄致用之术”。(《致铁铮》)
蔡元培、章太炎这一代教育家和学者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就是改变古代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这也是中国大学走向现代过程中的“新传统”。笔者一直以为,当下中国大学改革不应该舍近求远,接续“新传统”才是方向。但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参与“国考”,不仅明显有违于中国大学的“新传统”,也正在搁置这个改革方向。
尽管对于大多数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报考公务员只是一种增加就业机会或者增添人生经历的手段,但也正是这个“手段”意识消解了“国考”的严肃性。对应试的一代来说,他们考大学之前就主要以考上大学为目标,考上大学之后,又以就业为目标,所有的目标都是被动的,也都是实用性的。报考公务员也不例外。当一切都是被动和实用性的手段时,“国考”就成了另一种类型的戏谑化狂欢。
如果仅此而已,影响的恐怕只是自己而不是大学。但事实上,“国考热”将应试教育从高中延续到了大学,使大学变成了应该教育的又一个驿站。“国考热”在大学中之所以能够催生那么多的发烧友,也因为经过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习惯于考试。为了考试他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简言之,就是一切以考试内容为指针,考什么就学习和准备什么。比如“国考”不仅要求文化素质,也要求工作经验和能力。在学校中体现工作能力的地方自然是“具有班干部或团委、学生会干部的经历”。
当班干部的要求并无不妥,但纯粹为自己就业和“国考”需要,必然把班干部当成标签。以各种明的和暗的手段为自己贴标签,其心理、其方法,必难言合理,至少让刚入大学的新生对于单纯的大学生活的向往化为了泡影。
学生的这种“走向现实”,并不能助推大学教育水平的提升。大学的课程不可能为报考公务员来设置,那么想要报考者就要到校外的培训机构学习。从好的方面想,他们可以兼顾,既保证完成校内的课程,又参加培训。但现实却可能是,他们只是在应付校内的课程。因为这些课程不能帮助他们找工作,也就是不够“现实”。
对一些学校来说,与其让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赚自己学生的培训费,不如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创办“国考”一类的培训班。这样,在校内课程上又形成了“双轨制”。而“双轨制”的结果只能是培训课程重于普通课程,于是,大学就开始略等于职业培训中心了。
实在不想说,“国考热”及其持续升温促发“官本位”的意识,但从大学的现状看,这个倾向也在极端行政化管理的保驾护航下渐趋明显。换个说法吧。大学这样下去必然越来越复杂,在复杂的氛围下,如何做学问?而不做学问,如何自称大学?
推荐阅读:
以上是"国考热"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的全部内容,更多2021芜湖国考报考条件信息请加国考考试群,及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及芜湖公务员考试网。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