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公务员考试网2007-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判断推理
2011-09-26 18:51 安徽公务员考试网 作者:芜湖华图 来源:芜湖华图【导读】解析:结构仿生设计主要研究的是“生物体和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内部结构原理在设计中的应用”。A项是对其作用原理的模仿,属于功能仿生设计;B项是以鱼类声音为研究对象,并非结构;C项是根据变色龙的“色”为研究对象,也不属于结构。D项根据鸟巢发明“巢居”,是根据鸟巢的结构进行的设计和应用,符合结构仿生设计的定义。故答案选D。
判断推理参考答案及解析
81.【答案】C。解析:从每行来看,第一个图形“眼睛”翻转,且整体逆时针旋转90°得到第二个图形;第二个图形“嘴巴”翻转,且整体逆时针旋转90°得到第三个图形。每行的图形都遵循这样的规律,依照这样的规律,选择C。
【考点点拨】观察整个题干及选项,各个图形的组成元素均相同,只是位置不同,因此,我们首先考虑图形的移动、旋转和翻转。对于九宫格图形推理,首先从每行、每列寻找规律,然后再考虑整体。
82.【答案】A。
83.【答案】D。
84.【答案】C。解析:观察两组图形,每组图形的内部图形与外部图形相接的边数,依次是0、1、2。当然,只有这一个规律并不能直接选出答案,因此,还需寻找别的规律。从另一个角度考虑,第一组图形中,外部图形的边数依次是6、4、5;第二组图形中,外部图形的边数依次是5、3、(4)。两个角度结合,可以直接选出答案C。
【考点点拨】本题由两组图形组成,是古典型图形推理。在解题时,一般是寻找这两组图形的相似规律,在根据一种规律不能选出答案时,要换个角度来思考,必要的时候,可以将两种规律结合来选出正确答案。
85.【答案】B。
86.【答案】D。解析:观察题干中的6组图形,可以很直观地发现,这6组图形中,均有2个图形是相同的,但并不能由此划分这6组图形;进一步观察,发现每组图形中的相同图形的位置是不同的,①⑤⑥中相同图形的位置是不相邻的,而②③④中相同图形的位置是相邻的。选D。
87.【答案】C。
88.【答案】A。
89.【答案】B。解析:①④⑥都有竖直对称轴;②③⑤都有水平对称轴。
【考点点拨】本题表面看很简单,其实有很多陷阱,图形均由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两部分组成,有的图形方向相反,有的方向相同;有的全是直线,有的含有曲线,这些都会让考生进入误区,浪费时间。因此需要考生平时多积累、多做练习,建立一定的图形推理敏感性。
90.【答案】D。
91.【答案】D。
92.【答案】C。解析:行政指令的定义要点是由“行政主体”发出的。C项中消费者协会和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不属于行政主体,因此不符合定义。A、B、D三项都符合定义要点,都属于行政指令。故答案选C。
【考点点拨】注意此题要求选择的是“不属于”的,同时需要了解行政主体的具体含义。
93.【答案】A。
94.【答案】D。解析:结构仿生设计主要研究的是“生物体和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内部结构原理在设计中的应用”。A项是对其作用原理的模仿,属于功能仿生设计;B项是以鱼类声音为研究对象,并非结构;C项是根据变色龙的“色”为研究对象,也不属于结构。D项根据鸟巢发明“巢居”,是根据鸟巢的结构进行的设计和应用,符合结构仿生设计的定义。故答案选D。
【考点点拨】题干首先给出了仿生设计学的定义,列举了其他各类研究对象,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错误选项。
95.【答案】B。
#P#
96.【答案】C。
97.【答案】B。
98.【答案】D。解析:此题包含顺从和顺应两个定义,考查的是顺应,只需要对顺应进行分析即可。顺应的定义要点是:①互动的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②实现互相适应。A、B、C三项都没有体现互动的双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要点①。D项符合定义。
【考点点拨】此题出现了两个相近的定义,对两者进行比较,可更容易找到定义的要点。
99.【答案】C。
100.【答案】D。
101.【答案】B。
102.【答案】C。解析:航线对飞行起引导作用,提纲对发言起引导作用。A、B、D三项都不存在引导作用。
【考点点拨】像“航线”和“飞行”这种很难说清楚二者关系的题目,此时可采用遣词造句法帮助找到词项间的关系。
103.【答案】C。解析:亦步亦趋是因为缺少应有的主见,优柔寡断是因为缺少应有的果断。
【考点点拨】此题很容易误选B项,需要注意的是,B项鼠目寸光是因为缺少眼光而不是眼力。
104.【答案】D。
105.【答案】B。
106.【答案】C。
107.【答案】B。解析:屠夫用刀切肉,裁缝用剪刀剪布料。
#P#
【考点点拨】此题乍一看,A、B、C、D四个选项似乎都符合。但肉是名词,而摄影是动词,排除A项;刀是具体事物,而法律是抽象事物,排除D项。由词项在句子中的位置可知,C项黑板不符合。且刀切肉造成的效果与剪刀切布料造成的效果相似。
108.【答案】C。
109.【答案】A。
110.【答案】D。
111.【答案】C。解析:加强型题目。研究人员的观点是: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的头几个月接触杀虫剂较多,那么出生的婴儿在智力上可能较差。得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接触杀虫剂较多会改变胚胎大脑周围的环境。C项说明较多地接触杀虫剂会导致孕妇甲状腺出现问题,从而影响胎儿的智力发育,加强了研究人员的观点。A项的“婴儿提前出生”、B项的“帕金森症,癌症和心理疾病等”和D项的“数学和语言学科上表现显著差异”都不能说明智力较差,因此不能加强研究人员的观点。故答案选C。
112.【答案】D。
113.【答案】D。
114.【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推理,题干的逻辑关系为: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必然随之上涨;②涨幅始终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不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A项根据条件①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错误;B项根据条件②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错误;C项根据条件①否定后件则否定前件,正确;D项根据条件①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错误。故答案选C。
【考点点拨】解答复言命题的相关题目,需要牢记其推理规则。如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为“肯定前件则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则否定前件”。
115.【答案】D。
116.【答案】C。
#P#
117.【答案】B。解析:分析推理题。首先由“保证每天至少有四辆车可以上路行驶”可知,每天至多有一辆车限行,又E车周四限行,可画图如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 × E × ×
由于B车昨天限行,且周六、日不限行,所以今天不能是周五、周日和周一;由于E车明天可以上路,所以今天不能是周三。
假设今天是周二,由“A、C两车连续四天都能上路行驶”可知,A、C两车只能在周一限行,不符合,排除;
假设今天是周六,由“A、C两车连续四天都能上路行驶”可知,A、C两车只能在周三和周五限行,又B车昨天限行,B车也在周五限行,不符合,排除;
假设今天是周四,则B车周三限行,由“A、C两车连续四天都能上路行驶”可知,A,C两车分别在周一周二限行,则D车周五限行,满足题干所有条件。故答案选B。
【考点点拨】此题除了使用假设法,还可以进行直接推理,由“A、C两车连续四天都能上路行驶”可知,A、C两车在剩余的三天中的两天限行,又知B车在昨天限行,所以剩余的三天分别是A、B、C三车限行,则连续四天中包含周六、日和E车限行的周四,所以今天只能是周四。
118.【答案】B。解析:考查复言命题的推理规则。由“一个人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别人”可知了解自己是了解别人的必要条件,而由“任何人也只信赖充分了解他的人”可知了解他人是被人信赖的必要条件,则题干中的逻辑关系可概括为:被人信赖→了解别人→了解自己。
题干没有提到信赖自己,因此A项不能推出;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则可推出B项;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C项和D项不能推出。
【考点点拨】此题的难点在于题干没有明确的联结词,需要根据句意来辨别条件间的关系。
119.【答案】D。解析:解释型题目。由图可知题干要求解释的现象是:在S市入学的儿童数量的下降速度慢于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数量的下降速度。
A项无法得知未接受麻疹疫苗的儿童是否接受了义务教育,且20%的下降比例与曲线变化不符,故错误;B项产生的结果与题干要解释的现象相反;C项不能解释两者下降速度的不同;D项说明入学儿童数量下降慢是因为其他城市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儿童在S市入学,则合理地解释了题干现象,并与图中其他条件相符合。故答案选D。
【考点点拨】此题题干中出现了图形,需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这就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复习中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能力。
120.【答案】A。
2010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P#
判断推理参考答案及解析
56.【答案】C。
57.【答案】C。解析:题干图形封闭区域数依次是1、2、1、1、2,不具有规律性;再看对称性,第三个图形和第四个图形既有竖直对称轴,又有水平对称轴;第二个图形和第五个图形都只有竖直对称轴;第一个图形和第六个图形都只有水平对称轴。选项中只有C仅有水平对称轴。
【考点点拨】 观察可知,这组图形的共同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都有封闭区域,二是都具有对称性。从这两点出发考虑即可。
58.【答案】B。解析:题干图形都由两个图形部分重叠而成,阴影部分与其中一个图形的形状相同,选项中只有B符合这一特征。
【考点点拨】 这组图形最显著的特征是都有阴影,观察图形可知,阴影都是由图形叠加形成的。因此,分析阴影部分的形状才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59.【答案】B。
60.【答案】A。
61.【答案】C。解析:第一行图形中,第一列的圆圈依次减少一个;第二行图形中,第二列的圆圈依次减少一个;第三行图形中,第三列的圆圈依次减少一个,则可排除B、D。此外,黑点的变化规律是:从整体上来看,黑点依次移动两个圆圈的位置,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循环,应选择C。
【考点点拨】 本题的图形均是由若干个圆圈和黑点组成。首先观察就可以得到圆圈的数量不完全相同,黑点的位置各不相同,这样并不能确定此题的规律,需要进一步观察,确定圆圈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黑点的位置又是如何变化的。
【考点点拨】 观察题干所给的每个图形都是由几个小图形组合而成的,形状差异很大,首先考虑寻找图形间的相同点,由于存在不规则的图形,图形在特征属性上不存在共同点,只需要考虑构成图形的元素是否具有共同点。
6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三视图的知识,以古典型形式出现,我们先根据第一组图形来找出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一组中,第一个图形是立体图形,第二个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俯视图,第三个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侧视图(包括主视图和左视图);第二组中,第一个图形也是立体图形,第二个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俯视图,因此,是要选择一个正确的侧视图。
选项A、B表示的是左视图,C、D项表示的是主视图,外部轮廓在视图中均没问题,本题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是相切。先看主视图,有一个平面与圆柱面部分相切,水平方向上,轮廓线应该画至切点位置,然而竖直的切线是看不到的(相切是光滑过渡),故C项明显错误,D项中多了一条短的竖直线;再来看左视图,A、B项中间的水平线端点表示的是从左向右看到的相切的位置,B项错误,A项正确。
#P#
64.【答案】C。
65.【答案】A。
66.【答案】D。解析:差别比例税率的定义要点是:①一种税;②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税率;③不同纳税人。A项不符合①;B项不符合②;C项不符合③,税率是随着征税对象的数额的提高而提高,属于累进税率。只有D项符合定义。
【考点点拨】 本题给出了差别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两个定义,重点关注差别比例税率。在提取要点时特别要注意定义中的数字。
67.【答案】D。
68.【答案】C。
69.【答案】B。
70.【答案】C。
71.【答案】A。解析:证实性偏见的定义要点是“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A项符合。B项“患了感冒”不是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不符合定义;C项是根据信息作出猜测,而不是先作出决策再选择关注的信息,不符合定义;D项只是梦见,而没有真实的信息的支持或推翻,不符合定义。
72.【答案】C。解析: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的定义要点是:①在刑事诉讼中;②事实无法查清或查清事实所需成本过高;③有利于被告的原则;④判决。A项免予起诉不符合要点①;B项发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不符合要点④;C项符合定义要点;D项不符合要点③。故答案选C。
73.【答案】C。
74.【答案】A。解析:根据定义,蓄积器官是毒物的蓄积部位,效应器官是毒作用表现出来的另一个器官,两者不是同一器官。B项中上呼吸道和气管中并没有蓄积毒物,因此不是蓄积器官;C项肺不是“蓄积部位”,因此不是蓄积器官;D项神经系统并不是表现出“流涎、瞳孔缩小等症状”的器官,因此不是效应器官。只有A项符合定义。
【考点点拨】 此题题干给出了蓄积器官和效应器官两个概念,选项中也涉及这两个概念,因此,要充分理解两个概念。
75.【答案】D。
76.【答案】D。
77.【答案】D。解析:雕刻紫砂茶壶,铺设柏油马路。
【考点点拨】 此题A项也有一定的道理,紫砂和木材是原料,雕刻和油漆都能起到美化作用。但油漆是名词动用,与雕刻略有不同。且紫砂茶壶和柏油马路都可以形成偏正短语,但一般不说木材房门。故从构词的角度来说选D项更好。
78.【答案】A。
79.【答案】B。
80.【答案】A。解析:先有设计后有建筑,先有计划后有成果。且设计是一种计划,建筑是一种成果,两者相对应。
【考点点拨】 此题B项也有一定的道理,建筑图纸,工作计划都可以构成偏正短语,且图纸对应计划,建筑对应工作。但当此种对应关系成立时,建筑应作为建筑过程来理解,是一个动词,但工作也可以作名词,略有不同。相比之下,选A项更好一些。
81.【答案】D。
82.【答案】D。解析:削弱型题目。题干的研究结果是“吃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对人体没有显著帮助,有时甚至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A项说明服用维生素D加上钙补充剂没有对身体造成伤害,但维生素D和钙补充剂不能代表所有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削弱程度有限;B项说明不服用也没有害处,显然无法削弱;C项说的是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与题干研究结果无关;D项指出不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会造成营养缺乏症发生率较高,也即说明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对人体有显著帮助,直接削弱了研究结果,当选。
#P#
83.【答案】C。解析:分析推理题。本题要求根据四人所说的话来判断车的颜色与人的对应关系,根据说实话的人的车是红色的,且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人说实话,可用乙的话“丙的车是红色的”作为突破口。
乙不可能说实话,否则乙和丙的车都是红色的,不符合题意;则可知丙的车不是红色的,那么丙说的也不是实话。所以说实话的是甲,甲的车是红色的。进而根据丙的话为假可知丁的车是蓝色的。又甲的话“乙的车不是白色”是实话,所以乙的车是银色,则丙的车是白色的。对照选项,可知C项符合。
【考点点拨】 这类题目往往都存在解题的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题干反复提及的条件。如本题题干中丁的话。如果一时找不到突破口,也可用假设法或代入法解题。
84.【答案】B。
85.【答案】C。
86.【答案】D。解析:考查假言命题推理。题干的逻辑关系如下:发展中国家向经济发达国家前进→大量资本支持→高储蓄率。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有效推理规则,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所以,没有高储蓄率→没有大量资本支持→不能向经济发达国家前进。只有D项符合这一逻辑关系。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因此A项和B项错误;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C项错误。
【考点点拨】 当题干中没有给出表示复言命题的联结词时,可以根据题干词语来判断。比如此题,可以根据“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必要条件”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必要条件关系,再通过与充分条件的转化可以得到其逻辑关系。
87.【答案】A。
88.【答案】B。
89.【答案】B。
90.【答案】B。解析:削弱型题目。支持者认为需要引进su-34,论据是“su-34较以往引进的su-30有更加强大的对地攻击作战能力”。A项提供的论据与要削弱的观点联系不大;B项说明没必要引进su-34,直接削弱了支持者的观点;C项说明支持者的理由不一定能成立,即不一定需要引进su-34;D项指出引进su-34存在困难。C、D两项都不能直接反驳支持者的观点。
【考点点拨】 C项并不是一个确定性的结论,一般来说不是正确答案。
#P#
2009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判断推理参考答案及解析
66.【答案】A。
67.【答案】D。解析:将一个五角星看作三个圆圈,则题干图形所含的圆圈数依次是4、5、6、7、8、(9),选项中只有D的圆圈数是9。
【考点点拨】 考查图形间的数量转化。题干中每个图形都包含1种或2种图形,单纯地看,图形数量不具有规律性。此时需要转变角度,从图形间的数量转化上寻找规律。
68.【答案】A。
69.【答案】A。
70.【答案】B。解析:给定图形中,上、下面上的两个阴影三角形三边是对应平行的。A、B项的图形排列一致,只需将小阴影三角形的面左右翻转,看是否与大阴影三角形方向一致即可,分析可知,B项是正确答案;C、D项的图形排列一致,只需将小阴影三角形的面上下翻转,看是否与大阴影三角形方向一致即可,分析可知,都不满足,排除C、D项。
71.【答案】A。解析:集体记忆的定义要点是:①一个群体的记忆;②对自己的记忆;③过去的记忆。A项符合这三个要点,属于集体记忆。B、C两项不符合③;D项不符合②。故答案选A。
【考点点拨】 本题所给定义比较长,但是重点关注第一句,后面两句分别是对定义中的群体和记忆的解释。
72.【答案】B。
73.【答案】C。
74.【答案】A。
75.【答案】C。解析:差异性市场策略的定义要点是:①针对每个细分市场的需求特点;②生产差异性的产品;③使用各种营销手段满足市场需求。C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生产、销售不同种类的润肤露”符合定义要点。A项只是针对“工薪阶层”,不符合①;B项“赠予不同档次的礼品”只是营销的一种手段,不符合②;D项“研发手机”只是为了“拓宽市场”,不符合①。故答案选C。
76.【答案】C。
77.【答案】A。解析:春化作用的定义要点之一是:经低温处理。A项用赤霉素代替了“低温诱导”,植物不经低温处理就可以开花,并未利用春化作用原理,而用激素代替了低温。B、D两项属于利用春化作用原理,避免植物受到低温影响,从而使植物避免开花结实的例子;C项把萌发的冬小麦种子放在低温下,促使其成长结实,属于利用春化作用原理的例子。故答案选A。
78.【答案】B。解析:产品召回的定义要点是:①生产商将产品收回;②针对厂家原因造成的批量性问题。A项只是在陈述一个承诺,不符合①;C项超市不是生产商,且退货原因不是厂家造成的,不符合①、②;D项某玩具厂只是向提起诉讼的部分消费者退货赔偿,而不是采取行动将问题产品收回,不符合①。B项是由厂家召回因质检把关不严导致流入市场的次品,符合定义。故正确答案是B。
79.【答案】A。
80.【答案】D。
#P#
81.【答案】A。
82.【答案】A。
83.【答案】B。
84.【答案】D。解析:事物及其功能的关系。手机的功能之一是通讯,语言的功能之一是交流。
85.【答案】A。解析:签约与解约是一前一后的矛盾关系,但签约不一定要解约,二者不构成必然联系。只有A项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且签约与结婚都是双方形成某种契约关系。
86.【答案】B。
87.【答案】D。
88.【答案】B。
89.【答案】D。解析:图书要先经过印刷厂印刷,再经过出版社出版发行;房子是先经过建筑商建造,再经过开发商出售。
90.【答案】A。解析:打折是促销的一种形式,促销是竞争的一种方式;奖金是奖励的一种形式,奖励是激励的一种方式。
91.【答案】B。
92.【答案】C。
93.【答案】D。
94.【答案】A。解析:结论型题目,考查对题干信息的把握。
根据题干内容,大豆类作物的抗虫害能力会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而逐渐减弱,而抗虫害能力的强弱自然会影响大豆的产量,因此可以推出大豆的产量会受到空气状况的影响,即A项正确;
题干中只是说明茉莉酸盐会启动一系列化学反应来增强植物自身抵抗力,因此不能得出茉莉酸盐的主要作用就是抵抗害虫,故B项错误;
题干中涉及的是能产生茉莉酸盐的植物,不能推出C项;
题干中只是说明大豆类作物的抗虫害能力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而逐渐减弱,可以看做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D项错误。故答案选A。
【考点点拨】 很多结论型题目可能需要运用到假言命题的推理知识,而且题干中的条件关系往往不明显,需要仔细辨别。
95.【答案】C。
#P#
96.【答案】C。
97.【答案】D。解析:分析推理题目,题干有两个条件涉及河南人,可以把河南人作为突破口。
由题干可知,河南人不是甲,也不是乙,则只能是丙;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即丙比乙年龄小,而丙比湖北人年龄大,则湖北人只能是甲,且年龄最小,因此山东人是乙。由此可得:乙(山东人)>丙(河南人)>甲(湖北人)。故答案选D。
【考点点拨】 当题干元素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时,也可通过画图表将其中的关系表示出来。
98.【答案】C。
99.【答案】B。
100.【答案】C。解析:结论型题目。由题干信息无法得知茉莉花中拟南芥酶的多少,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是提到已掌握了有效控制植物体内拟南芥酶的技术,而在这之前是否能改变植物气味无法得知,故B项错误;由拟南芥酶中产生的绿叶挥发物决定了蔬菜和水果的芳香特点可知C项正确,D项错误。故答案选C。
2008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判断推理参考答案及解析
61.【答案】D。解析:从每行来看,小图形的种类和数量都相同,也可简单看成每行中的黑色图形和白色图形的个数均为3,第三行中已有3个白色图形和2个黑色图形,所以应选择D。
62.【答案】D。
63.【答案】D。
64.【答案】C。
65.【答案】C。解析:A、B、D三项均能由左边给定的图形折叠而成,C项两个含三角形的面是相对的,不会相邻,所以C项不能由左边给定的图形折叠而成。
66.【答案】A。解析:立体农业的定义要点是:①多种农作物;②立体交叉种植结构。B、D两项分别涉及了鱼和昆虫,不符合①、②;C项是单一作物,也不符合①、②。
67.【答案】A。解析:天然孳息的定义要点是:①按照物质的自然生长规律而产生的;②与原物分离前,是原物的一部分。A项中并未涉及猫崽的原物,不符合②。
【考点点拨】 此题严格来说四个选项都属于天然孳息。但选项中只有A项没有涉及原物,故选A项更好。有些考生可能以为牛黄不是自然生成的,因此不是天然孳息,但事实上牛黄是牛生病时自然生成的胆结石,在法律上属于天然孳息的一种。
68.【答案】B。
69.【答案】D。
70.【答案】C。
#P#
71.【答案】B。
72.【答案】A。解析:生态移民的定义要点是:①为保护生态或因自然环境恶劣;②将当地人民整体迁移。B项躲避战争不符合①;C项是村民自己决定移居的,不符合②;D项只是张三的父母迁出,而不是整体迁移,也不符合②。
73.【答案】D。解析:危机公关的定义要点是:①企业或者品牌产生危机;②自救行动(包括消除影响、恢复形象等)。A项不符合①,B、C两项不符合②。
74.【答案】D。
75.【答案】D。
76.【答案】B。解析:法律具有约束作用,政策具有规范作用。且约束和规范的对象都是人,C项借鉴的对象是历史。
77.【答案】D。
78.【答案】C。
79.【答案】B。解析:蛹是蝶的孕育阶段,胚胎是婴儿的孕育阶段。破蛹而化为蝶,胚胎脱离母体成为婴儿,两者都是从一种生命形态发育到一种真正自由的形态。D项蝌蚪是青蛙的幼年,而不是孕育阶段。故答案选B。
80.【答案】B。
81.【答案】B。
82.【答案】A。解析:争议可以通过仲裁来解决,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听证;诉讼可以通过审判来解决,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旁听。
83.【答案】C。
84.【答案】C。解析:学问和知识是近义词,分析和研究是近义词。
【考点点拨】 此题B项也有一定的道理,通过学习获取知识,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但只有通过分析才能得出结论,而知识可以说是所有人的认识成果,是原本存在的。而C项的后一个词含义都比前一个词广泛,故选C项更好。
85.【答案】C。
#P#
86.【答案】C。解析:削弱型题目。题干的逻辑主线是:“世界上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文字,平均每两周就消失一种”→“到2050年,世界上将有90%的语言文字灭绝”。
如果此逻辑推理成立,必须假设这种消亡会持续下去。C项明显反驳了这个假设,因此反驳了题干论证。A项的研究语言文字,B项说明语言文字灭绝的原因,D项的现代非文盲比例降低,都不能说明这种消亡会持续下去,与题干的推理无关。故答案为C。
87.【答案】B。
88.【答案】C。
89.【答案】B。解析:加强型题目。教育行政部门做出决定的逻辑主线是:“校车的数量必须与学校规模和师生数量相配套”和“该校目前的师生数量和规模”→“现有的校车已经足够了”。
此推理缺少对现有车辆的考虑,即可能另有他因影响这一推论。B项是推理成立必须假设的前提,因此最能支持该决定。选项D为干扰项,但它是针对将来的情形而不是近期,支持作用不及B项。A项的租用校车与题干的申请增购无关;C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该地区小学适龄儿童”不等同于“该小学的学生”。
90.【答案】B。解析:代入法。将选项分别代入题干,可知只有B项符合题意。
【考点点拨】 此题也可直接由题干或选项入手解题。
观察题干,会发现三人的答案只有第3题完全相同,另外9道题肯定各有1人错误,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由于每人正好错3题,加起来错了9道题,所以在答案不同的情况下,肯定有两人答题情况相同的为正确答案,由此可知10道题的答案分别为×、×、√、√、√、√、√、×、√、×。
观察选项,会发现四个选项中1,2,3,5,7,9,10题的答案一致,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再与表格中甲的答案对比,可知甲错了2,5,7题。因为三个人都只错了三道题,所以甲的4,6,8题正确,可以得出全部正确答案,B项符合。
91.【答案】C。
92.【答案】C。
93.【答案】D。
94.【答案】A。解析:分析推理题,需要进行简单的计算。占总人数3%的三个营业网点被撤销,而整个商业银行只裁员1.5%,说明肯定有的营业网点调入了新成员,因此Ⅰ正确。既然整个银行内部人员有所调整,存在着多种情况,Ⅱ和Ⅲ都只是一种可能,不是必然正确的。因此答案为A。
95.【答案】A。解析:加强型题目。所要加强的结论是“外地人在该市获得高收入相当困难”,论据是“在某市高收入人群中,本地人占70%以上”。
A项外地人占该市总人口的比例高于30%,加强了论据的说服力,从而加强了结论。B项反而削弱了上述结论。题干讨论的是“高收入”,而C、D两项说的是“中低收入人群”,属于无关项。
#P#
2007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判断推理参考答案及解析
61.【答案】B。
62.【答案】B。
63.【答案】D。
64.【答案】A。
65.【答案】A。
66.【答案】B。解析:E-mail营销的三要素为:①用户许可;②通过电子邮件传递信息;③信息对用户有价值。A项小王已决定退会,因此不符合③;B项符合定义的三个要素,属于E-mail营销;C项小赵没有打开邮件,因此不符合③;D项不符合①。故答案选B。
【考点点拨】 注意此题中E-mail营销的三个要素必须同时满足,有些定义中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或”,即只要满足其中一个即可,一定要区分清楚。
67.【答案】A。解析:可更新资源的定义要点是能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A项草原以季节为周期生长,是可更新资源;B项煤是自然界经过千万年的时间由太阳能慢慢转化而形成的,当代人消费的数量会使后代人消费的数量减少,所以是不可更新资源;C项机械不是自然资源,不属于可更新资源;D项淡水可以通过大气循环和水循环转化,属于可更新资源。所以正确答案是A。
68.【答案】D。
69.【答案】A
70.【答案】D。
#P#
71.【答案】C。解析:危机管理策划的定义要点有:①为防止爆发危机或者防止危机发生后造成的风险与损失;②通过策划手段。C项中小张被震倒,属于自然力的作用,不符合②。其他选项均符合危机管理策划的定义。故答案选C。
72.【答案】A。解析:企业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A项中的学校不是企业,所以不符合定义。故答案选A。
73.【答案】C。
74.【答案】C。
75.【答案】A。
76.【答案】D。解析:太空是卫星存在的空间,城市是公共汽车存在的空间。铁轨、公路只是火车和自行车运行的轨道,机场是直升飞机的停靠站。
77.【答案】B。解析:阳光中包含有紫外线,海水中也包含有氯化钠。电脑并不包含辐射而是产生辐射,微波炉不包含微波而是产生微波;混合物也可以由化合物组成,不一定含有单质。
78.【答案】C。
79.【答案】C。
80.【答案】D。解析:节日与传说相关人物的关系。七夕节传说的相关人物是织女和牛郎,端午节传说的相关人物是屈原。
81.【答案】B。
82.【答案】D。
83.【答案】D。解析:家父是父亲的谦称,鄙人是自己的谦称。老媪是老妇人的意思;鼻祖指创始人,与祖宗含义不同;作者指写作的人,而不是自己。
84.【答案】C。
85.【答案】A。
#P#
86.【答案】B。解析:结论型题目。题干没有提到市场化,A项错误;从题干中“中国民俗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可推出B项;题干并未涉及城市建设,不能推出C项;D项题干只提到民间艺术人才逐渐消失,其原因不一定是其地位低,不能推出D项。故答案选B。
87.【答案】B。解析:结论型题目。A项是对题干第二句的过度引申,第二句主要是为了举例说明第一句,与是否“具备专业知识”无关;由“掺入了功利色彩”可知收藏需要正确引导,B项可以推出;是否需要专业的“鉴宝”人才由题干论述无法推出,C项错误;“鉴宝”活动是否有利于净化市场也无法由题干内容推出,D项错误。故答案选B。
88.【答案】C。解析:考查复言推理。题干包含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其中第二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是依赖“公司取消上下班打卡制度”为条件的,即“如果公司取消上下班打卡制度,那么‘如果有人迟到那么所有员工的当月奖金均被扣除’”,是多重假言命题。
“有员工迟到,但是员工小刘仍拿到了当月奖金”即否定了这一多重假言命题的后件,可以推出否定的前件,即公司并未取消上下班制度;则否定了第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后件,根据有效推理规则,可以推出否定的前件,有员工没有在承诺书上签字,C项正确。
89.【答案】B。
90.【答案】B。
91.【答案】A。
92.【答案】C。解析:结论型题目。A项拔高了题干内容,不能推出;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开始走向世界”并不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如果要走向世界,则需要授权外国出版商出版,所以可以推出C项;D项也拔高了题干内容。故答案选C。
93.【答案】C。解析:结论型题目。由题干最后一句可知还有别的观点存在,所以C项正确;A项“偷换概念”,题干中说产生“管理问题”而非“管理难题”;题干中说“年轻人对此颇为青睐”,并不代表年轻人是管理的主要对象,B项错误;D项“进一步推动”由题干不能推出。
94.【答案】B。
95.【答案】D。解析:加强型题目。题干结论是:到2008年笔记本电脑的销售量终会超过台式电脑的销售量;论据是:笔记本电脑在市场占有率上升的同时成本下降。
A项削弱了结论,新型台式电脑的问世可能会影响笔记本电脑的销售量;B项是无关项;C项说明笔记本电脑的市场占有率仍可能会进一步提高,但没有提及市场对台式电脑的需求是否上升,对题干的支持有限;D项说明成本的下降能够提高笔记本电脑的销售量,支持了结论。
#P#